查看原文
其他

他4年50余次赴哈,绘就一条中哈“粮油丝路”

哈萨克斯坦新观察 哈萨克斯坦新观察 2020-08-25

哈萨克斯坦爱菊农产品加工园的榨油厂是全哈最大的油脂加工项目。


4年50余次赴哈 用双脚绘就“粮油丝路”

——专访西安爱菊集团董事长、总经理贾合义


本文首发于第55期哈萨克斯坦《今日丝路》报

文图/丝路


6月末,农历夏至已过,北哈萨克斯坦州(以下简称北哈州)倒还像是初春时节,一望无垠的黑土地,新播种的小麦才刚刚探出嫩芽。在叶利乔夫加村,数座20多米高、蓝白相间的油脂储备罐成了整个村庄最高、最醒目的建筑,它位于由西安爱菊集团建设的哈萨克斯坦爱菊农产品加工园内,也是全哈最大规模的油脂加工厂。


在爱菊农产品加工园区的职工餐厅里,西安爱菊集团董事长、总经理贾合义接受了哈萨克斯坦新观察的专访。


西安爱菊集团董事长、总经理贾合义4年间50多次赴哈萨克斯坦,书写了中哈农业合作的传奇故事。


哈萨克斯坦新观察:西安爱菊粮油工业集团始于1934年,是一家拥有85年历史的老字号,能介绍一下它的历史吗?


贾合义:西安爱菊前身是1934年河南投资人投资河南信丰银号破产,成立兴记信昌银号,计划资金转投西北发展机制面粉业。1935年,投资30万银元,成立西安华丰面粉有限公司。1936年2月,改名为西安华峰面粉有限公司,为企业前身。粮油企业安全关系国计民生,华峰面粉有限公司曾是中国陕西省四大民族工业之一。


新中国成立后的1951年,公司创立华山牌红字粉品牌。1955年,华峰面粉公司正式由私营变为公私合营,归地方工业局领导。1956年,华峰面粉公司划归粮食局管理,并改企业性质为国营,1966年改名为西安市群众面粉厂。


哈萨克斯坦新观察:改革开放后,中国地方粮油企业纷纷改制,经历凤凰涅槃般的脱胎换骨,西安爱菊成功转型并获得了更大发展,其中有哪些成功的经验?


贾合义:1998年10月,西安爱菊在陕西省粮食行业首家实施股份制改革,我当时是面粉厂厂长。今年距中国粮食改制已逾30年,回头来看,绝大多数地方粮食企业在这一轮改制中都没有生存下来,西安爱菊之所以有今天,我认为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:


一是抓质量,爱菊产品品质优良,如今在西安坊间,大家都以“吃爱菊为荣”。二是抓网络,改制后人人跑市场,建立了自己的销售网络。三是抓原料,我们寻求最好的粮油产地,维持较高的销售价格以确保企业利润。四是抓企业文化建设,公司率先实施了“全员持股”,每一位员工都是爱菊的主人。


至2008年,经西安市工商局批准,西安市群众面粉厂正式组建为西安爱菊粮油工业集团。粮食价格放开后,很多粮食企业打起了价格战,但爱菊不走低价倾销的路子,始终以确保产品质量为第一要务。“现在看来,这条路走对了”。


随着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的提出,2015年贾合义携手爱菊集团首次赴哈参加农产品推介会。


哈萨克斯坦新观察:爱菊集团的海外项目,为何最终选择了哈萨克斯坦?


贾合义:从地图上看,从中国黑龙江,到俄罗斯、哈萨克斯坦、乌克兰,北半球这条黑土地带,可以说是人类农产品最后的净土了。


我反复提及,抓原料、保质量是爱菊的生命线,为了寻求最好的原料,爱菊集团先后在中国的海拉尔、青海、新疆、河南、湖北等省区进行尝试,但这些地方都没有大面积的耕地可供使用。国外也曾去过乌克兰、俄罗斯、巴西、加拿大、阿根廷等国家考察。


搭乘“一带一路”愿景的东风,2015年5月,我第一次来到哈萨克斯坦,参加陕西省的农产品推介会。这次考察我发现哈萨克斯坦耕地资源十分丰富,农产品质量优良,但哈萨克斯坦是内陆国,农产品对外销售困难。而中国人口众多,随着消费升级,人们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,因此中哈两国农业合作潜力无限。


哈萨克斯坦爱菊农产品加工园仅用六个月完工,创下了中国奇迹。图为北哈州寒冬里的建设者。


哈萨克斯坦新观察:哈萨克斯坦爱菊农产品加工园建设是如何创造了“中国奇迹”,从而让当地政府对中国效率有了直观的认识?


贾合义:这是中国粮食企业在海外建设的规模最大的榨油厂,从2016年5月油脂加工厂动工,到当年12月6日建成投产,我们仅用了半年时间。要知道,同样规模的项目,一般在国外施工最少需要2年时间,何况我们的施工有几个月还是在零下30多摄氏度的寒冬里进行的。


一开始北哈州的很多官员根本不相信我们能在半年内完工,背地里说“我们肯定在骗总统”。但项目投产时,他们都来了,纷纷竖起大拇指说“中国人了不起”。爱菊为中国人争了光,创下了“世界速度”,当然,参与工程承建设的哈国建设者们也特别能吃苦,“他们非常棒”。


项目的建成,让当地人深切感受到了“中国速度”。


哈萨克斯坦新观察:爱菊在哈萨克斯坦推行的“订单+农场主”农业合作模式,对当地农民带来的最直接好处在哪?


贾合义:哈萨克斯坦政府非常支持爱菊在当地开展的项目,2018年8月,首任总统纳扎尔巴耶夫专门坐直升机空降园区视察。我认为主要原因有四点:一是解决了哈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,当地农民过去经常抱怨,“政府让种啥啥卖不动”,现在有了订单农业,解决了农民种什么、卖什么的难题,而且价格有保证。二是促进就业,哈萨克斯坦爱菊农产品加工园区直接带动130人就业,间接带来的如种植户、物流、包装、仓储等就业岗位就更多了。三是能为哈政府出口创汇,去年大概在1亿美元左右;四是粮食作物属于可再生资源,不像石油、矿藏,而且农产品全部出口至中国,不占当地市场,没有利益冲突。


据我了解,爱菊项目所在的叶利乔夫加村,很多人都在爱菊的工厂上班,当地农民月收入也从原来的4.5万坚戈(约合800元人民币),上升至11万坚戈(约合2000元人民币)。


哈萨克斯坦爱菊农产品加工园区直接带动130人就业,当地农民收入也随之提高。


哈萨克斯坦新观察:爱菊集团开创的粮油企业“走出去”模式,能被复制吗?


贾合义:爱菊推行的海外粮仓的模式,对我们企业自身来说,是产品结构的调整升级,但对中国而言,则是闯出了一条农业企业“走出去”的新路子。今天你们所看到的只是园区一期,未来,还有二期、三期,我们还要开展畜牧业、肉制品加工合作。


我们欢迎国内外企业与爱菊合作共赢,抱团出海,共同建设,把北哈州的农产品加工园打造成集种、养、加工、物流、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,叶利乔夫加村有望成为全哈萨克斯坦农业现代化的示范和标杆。


哈萨克斯坦新观察:您和粮食打了一辈子交道,对粮食有着特殊的感情,能分享一下您和爱菊的故事吗,我想哈萨克斯坦新观察的读者朋友们也很想了解。


贾合义:冯小刚执导的电影《1942》,相信很多人都看过。我老家在河南,我爷爷就是上世纪40年代初那场大饥荒中来到陕西的。那场大饥荒,夺走了河南省近300万条生命,占当时河南人口的三分之一。尽管我出生在西安,但受祖辈的影响,我对粮食有着深厚的感情。自1979年参加工作我就一直在爱菊,1993年我从科长直接提拔担任厂长,1998年企业改制时我有两个选择:一是去政府从政走仕途,二是留下来带领企业改制转型走出困境。我选择了后者。


上世纪上半叶,哈萨克大草原也曾有过数次大饥荒:1920年代初十月革命后、1930年代初的集体农庄运动,以及1945年卫国战争胜利后的物资短缺,哈官方统计,这数次饥荒大约夺走了300万人口。赴哈萨克斯坦开展中哈农业合作,也算是我与生俱来“粮食情节”的延续吧。


文章内容均由本平台整理发布

转载请标注来源“哈萨克斯坦新观察”

如需广告、商业合作请联系后台

投稿请发送至:78555107@qq.com

大家都在看


一组老照片,带你重返20世纪的阿拉木图(图集)

哈副总理一个小举动却引发众怒,这是为何?

15年前的哈国“满分生”:想通过高考出人头地,就要做好充分准备


>>>>

今日汇率


丝路新观察网站:www.siluxgc.com

监制|汪金生 责编|宋欣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